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观点

与其纠结完美,不如保持进化 »

今次的标题,参考了Neil Young的歌词“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当然也是Kurt Cobain用在遗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中文“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来自郝舫老师的翻译。译的好经典。

对我来说身体状况对精神状态的影响一直很大。上周日晚间做俯卧撑时把肩膀的肌肉拉到,典型no zuo no die。去了人肉地狱一般的六院也没看出个所以然,膏药贴了一周不仅没有缓和反而让疼痛蔓延到手臂,肌肉会自己跳,连杯子也没力气拿起来。沮丧哦。

伤筋动骨一百零五,我也不指望一两周就能养好了。其实前面刚刚又从医院回来,只是周六肌电图没的做,又要耗下去。明天有明天的安排,今天上一篇价值观短文;其实我也想了,现在越来越多看到这种篇幅精炼主题清晰的小文章,自己很喜欢;是不是该多拿来做些,提高发布频次,而不是一直抱着大部头难啃的文章不放呢。不知道,接下来看喽。进入正文吧。

前年,我们完全是抱着“慢工出细活”的心态来重新设计我们的Web应用Trading Paints的。我们告诉自己,除非到了100%完美的程度,否则我们是不会让它上线的,毕竟这次重设计会为该产品奠定一个较为长期的基调;要最准确最全面的展示各项新功能,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案例学习 - 关于VSCO Cam的可用性测试 »

周末好时光,寂静似温床。初夏虽无暑,啤酒却清凉。

好诗。把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浓缩成20个字;古人的情怀比起如今140个字的世界来说更加不扯淡。

记得高一那年夏天,大约是1999年的这个时候,要选择接下来学文还是学理;一直认定自己内心更加适合学文,而且当时一个关系不错的喜欢Nirvana又会弹钢琴的姑娘选了文科...但是按“寻常路”的思维来说又没道理不学理,男生,数理化还算过的去(后来证明其实过不太去),记性又不太好,不适合背大段大段的东西...做决定之前的那一天相当纠结。最终还是选了学理,于是在悲惨和抑郁中度过了中学时期的最后两年。

不follow自己的内心,大约就是这样的结局哦?话说今天的更新,属于比较“特定”的情况,关于照片处理应用的话题;个人工作方面的关系吧;普世性也许不是很强。不管了啊,进入正文了。

Visual Supply公司出品的VSCO Cam是一款时尚并强大的移动端照片处理应用,无论在App Store还是Google Play都有着4.5星的优异战绩。VSCO有一大批忠实的用户群,而且他们的Grid(应用内置与在线的照片流)当中有着很多我所见过的最美的照片。在2014年5月,他们成功融得4000万美元的投资。

Google Glass - “多任务”生活体验 »

猜我在看什么剧?港剧,1989年,“司机大佬”。自虐一般的暴露年龄。应该是93年左右电视台中午会放这个剧,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饭就看喽,关于一些情节甚至是场景细节的记忆一直保持到如今,现在再看就完全想起来了;还是蛮搞笑的。

现在是端午假期吗,还是什么假期,总之知道可以休息三天;号称是连续八周每逢周末必下雨?看这天的意思是差不多了,下就下喽,也没打算出去,我还有GTA5要玩。

又是一篇Google Glass的文章,蛮简短的,作者介绍了关于开箱、设置、MyGlass管理、摄像头等方面的体验;我自己用来脑补,大家随意。有些细节的介绍也在之前的“Google Glass日常交互体验”以及“为智能眼镜而设计”当中有提到,几篇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已经能够向只能YY的我们展现出一幅越来越完整的图景了。好了,进入译文。

自从Google Glass在2013年面向开发者发布,我就一直想试试这款设备。我从未体验过这类设备,甚至无法猜测戴起来究竟是什么感觉。漫长的等待之后,我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Google Glass,并很快爱上它。

Google Glass日常交互体验 »

每逢周末必阴雨,却也凉快;就这样好了,不要进入夏天,夏天让我麻木而心慌,且迷恋冰啤酒;秋天都是喵生病的回忆,而冬天又总是阴沉着冷风着,会让人抑郁。这么看来每年就这段时间还能苟活?

猛然提问!知道什么叫做自控力吗?回答:自控力就是放着新买的XBOX和馋了好久的GTA5在书房里连包装都没拆而坐在这里淡定的做着博客。

好吧,之前有做过一篇关于智能眼镜UX设计的话题;今天仍是Google Glass向;自己确实蛮关注这方面的,虽然眼下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平台。为什么很关注Google Glass?因为10多年前开始玩GTA3的时候就觉得未来应该有这样一种设备可以穿戴在身上让你随时看到各种目标、地图、提示等等。另外这篇的原文较长,拿来的时候脱了点水,去掉了一些与产品交互体验关系稍远的话题;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过去浏览原文。那么开始呗。

几周前(2014年4月中旬),Google在美国面向大众限量发售了一部分Google Glass(仍是测试阶段的原型机)。我们团队立刻订购了一副,并进行了几天的实用测试,以便更好的理解Google Glass带来的体验。

本文中,我们将站在UX的角度,从近距离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Google Glass的日常使用体验,包括我们自己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设计师应该了解的Beacon基础知识 - 交互体验解析 »

上周四和小伙伴们去了辰山植物园。然后预订今天和老小伙伴们再次去辰山植物园。然后因为刮风下雨没去成。没了野餐,没了蛋糕,没了小春游。一切讨厌的事情全都怪天气不好。

周末伴随着坏天气很快就要过去的样子这让我觉得很没劲,根本就是任何事情都没什么心情做,站也没建书也没看琴也没弹,完全没有建设性!...话说博客也是正事,继续上周关于Beacon基础知识的话题,开拓开拓视野呗。下面进入译文。

OK,我们已经了解了Beacon是什么,很棒。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设计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在这种技术平台上打造怎样的交互体验?

我和我的搭档Nick Urban决定把这个问题拆解,将Beacon涉及到的交互模式进行分割,以一种清晰的、尽可能非技术化的方式把其中的每个方面都搞清楚。

设计师应该了解的Beacon基础知识 - 什么是Beacon? »

周四,小假期第一天,天气非常之不错,但是生物钟不对,没在休息的点儿上,整个人都觉得有点别扭。眼看着猫猫伸伸梅花爪换了个方向继续盘起来睡。

又想看《三体》了,2012年的这个时候第一次看,去年也是,然后现在又想,这也是生物钟吗?还是这季节这温度这味道让大脑里的什么记忆模式又开始共振了。无从了解。

话说Beacon这事,从第一次听到iBeacon这个词开始就对这个概念特别有好感,也许是觉得太形象太优雅太有情境感的缘故吧。只是平时最多看看新闻消息然后收藏一下,没有专门对待过。昨天看到一个系列的两篇文章,首先介绍了Beacon技术的大致概念和应用情境,然后是针对Beacon设备的交互设计话题,很喜欢,于是决定分两次把译文做掉。希望自己加深理解,同时对大家也有些学习价值吧。下面进入第一篇的译文。

Beacon(中文“灯塔”、“信标”)是一种“邻近系统(Proximity System)”。在该系统中,运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或其他计算设备上的应用可以对“Beacon设备”发出的信号进行响应。

Beacon设备自身是一种小巧而廉价的实体设备,你可以将其放置在某些场所,向处于一定距离之内的“响应设备”发送信息。

重新思考移动应用的新手教学模式 »

周六晚间了,似乎还能听到外面滴滴答答的声音;从夜里开始几乎下了一整天的雨吧?

本想在这里详细记录一下今天带斑斑检查身体的事,想想算了;每次自己在过去的博文中看到关于推推的那些记录,心里仍然会难受。倒是要在此再感谢一下在微信里发来关心的朋友们。

话说上周买了瓶葡萄酒留着平时喝两口;不想再依靠威士忌那样久而久之容易伤身的东西了;却发现自己也真是没什么欲望了;倒是每次和同事朋友聚会喝喝清酒觉得越发的舒服。一口口灌烈酒的阶段(再次)过去了,真不是坏事;反正总还会来的,恩?

今天的译文来自Theresa Neil,也就是《移动应用UI设计模式》(O'Reilly大公鸡)一书的作者;本文所讨论的话题也是从这本书延展出来的:作者在实战中运用自己书中归纳出的设计模式,遇到问题,继而开始重新思考...接下来进入译文。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模式库是很棒的灵感来源,不过常见的实践方式未必是最好的。本文中,我们将一起看一看为什么很多移动应用的新手教学模式并非那么有效,以及我们可以从游戏设计当中汲取到哪些理念来帮助我们选择更加有效的设计模式。

关于iOS7当中“编辑”与“新增”按钮的布局问题 »

放假便该有放假的样子,哪怕只有一天;书也看得,电视也看得,游戏也玩得,博客也做得,还不止一篇;之前发掉关于智能眼镜应用设计的文章,以及一篇腾讯ISUX招聘信息,今天看到一篇小文,就趁天气好时做一下;不消多看,留意便好的一些东西,其实是在平时工作中常会遇到的小问题。下面进入译文。

初次使用iOS7的时候,我便有些受挫的感觉,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包括大家所质疑的“这是按钮还是普通文字?”,“这个按钮可点击吗?”一类。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又逐渐发现细节当中更多的体验问题,例如“编辑”与“新增”按钮的布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在以下几款iOS自带应用当中的体现:

为智能眼镜而设计 »

略忙碌的一周过去了。可以休息三天,周日就不那么赶的样子了,在窗前晒晒太阳,看着喵睡觉的样子也能看上好久。书房的钟坏掉了,换下来放在桌上,眼下就在我手边慵懒的躺着;琢磨着可以怎么搞一下做成一件装饰呢?这种原本正正经经挂在墙上的东西现在就这么放在手边好像个普通物件一样,不知为什么觉得这种情景很搞笑...有多少人看到这里觉得我好无聊?

昨天半夜趁拉肚子的时候把Slash今年新砖的预告视频都看掉了,夜深人静的吧浑身又开始燃了。想想去年这个时候就盼着5月的朝圣,盼了将近20年终于可以亲眼看到礼帽;期待的感觉特别好,这种等新砖的时候也是。没追求,能让自己喜欢起来的新东西少之又少,怎样都还是这帮仍然在用磁带录音的老家伙听着更舒服,声音里有温度。

那,之前有做过一篇关于三星Gear的UX评测,那应该是第一次做可穿戴设备的文章吧;今次是关于智能眼镜方面;建立认知为主吧。不知各位从前有没在PC上玩过一款叫做什么,疯狂的士,还是什么的游戏;你扮演叉头司机,接客送客;每当有客人叫车时,你的视野当中就会显示一个很大的黄色箭头,指示客人所处的大概位置,你对着这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开去就好;客人上车之后,又会出现一个绿色大箭头指向他的目的地方向。如今一提到智能眼镜,我总会想到这个游戏;每次坐在叉头上看着司机不顾我死活的在两三台手机上搞着打车应用时也会想到这个游戏。罢,进入译文。

如今,可穿戴智能设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处于聚光灯之下的仍然以智能手表为主。其他类型的设备,例如来自Google和Sony的智能眼镜,虽然目前还称不上主流,仅仅处于各自的原型测试阶段,不过可以预计,过不了许久,我们就会看到智能眼镜正式进入商用及消费者市场。作为移动设计师,我们是否应该将智能眼镜的应用设计考虑起来了?

提升移动应用的“心理响应速度” »

好雨可劲儿下,皱皱眉头不算英雄好汉。正在看98版水浒。

提到水浒,便能想到三件事情。一是小学大约三年级的时候,去图书馆借书,眼看着那边摆着一套水浒的连环画,便和管理员吆喝着“我要看那边的水许”。二是小学里第一次学到鲁迅的文章,老师提问鲁迅原名是什么,我的同桌小伙伴连手都没举就喊了一嗓子“鲁智深”。三是98年初,正是初三寒假,晚上时常溜去街机房玩真侍魂,正好是央视放这套水浒的时候,老板天天看,我就一边玩一边听电视,记得放到潘金莲害死武大郎那段的时候我正在打服部半藏。如今很多事情,转眼就忘;而这些想起来甚至好像能闻到当时味道的回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印在脑海里的。

雨声越来越响,房间里越来越昏暗;我想干脆钻到被窝里听着“大河向东流...”睡去好了。

之前一周过的相当丰韵。入职新公司,大路夜考,临时抱佛脚啃掉科目四的笔试。想起来也是恍恍惚惚的,过山车一样就到周末了。车学完了,就像了了心病,又像刮出一身的痧,心明眼亮,身轻如燕。我考虑要不要另开个博客专门用于扯来扯去好了。噗。开始说正经事儿,这周不做价值观了,关注一点简单而有意思的设计技巧。下面进入译文。

在移动体验的设计当中,界面的响应速度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移动用户所处的典型情境通常会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难集中,耐心更有限。如果交互的触发或内容的加载需要让用户等上太长的时间,那么很少有人会不动声色从容不迫的听之任之。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