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UED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设计实战六原则 »

最近,我(英文原文作者)开始了为期十周的VR设计集中式培训。期间,最令我兴奋的莫过于可以使自己过去几年间在动画设计工作中习得的技术能力得到进化和重塑,重新思考设计流程,以适应全新的领域。

在第二堂课中,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任务是将传统的即时战略游戏模式(帝国时代、魔兽争霸等)移植到HTC Vive提供的VR体验环境当中。构思时间只有二十分钟,我试着在16x9的网格纸上绘画故事板草图,然后很快意识到,相比于日复一日所熟识的工作领域,面向VR的设计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事物。

对于实体屏幕的界面设计,我们习惯于从二维外观表现及操作感受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而在VR项目中,你需要面向三维场景综合考虑人机互动、视觉呈现、音效设计等诸多方面的要素,就像一名游戏设计师所做的那样,而且要对于用户在沉浸化的环境中的心理及行为模式有所洞见。

我需要扩展自己的设计思维模式,从传统的界面设计向空间感知、音效、触觉、人机工学等方面进化。坦诚的讲,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时间里,面对这些扑面而来的新概念,我甚至找不到入手的方向。但无疑,如此具有挑战的实践课程真的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并学到很多东西。

VR开发者Ryan Zehm - 从无家可归到独立游戏之梦 »

心里有些兴奋,有些什么在不安于此时此境。一边给斑部长喂水备饭,一边在手机上试着敲些字出来。

自从接触VR以来,陆陆续续挖到一些来自于先行者们的优质内容,譬如自学经验、实战教学或项目心得等等,近半年来译了不少放在博客的VR系列当中;而对于一些YouTube上的视频资源则较少谈起,印象里至多在微博中推荐过一二,毕竟对多数人来说存在客观上的访问成本。而本期要认真做以介绍的便是其中一位视频作者,励志哥Ryan Zehm。

从前是称呼其为激情哥的。记得某次搜索Cardboard环境主视角运动实现方法的时候偶然捡到他的视频(YouTube),听到解说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哥们从前约莫作过激流金属乐队的主唱,而作者本人的形象出现在屏幕角落里同步操作讲解的仿佛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也并不多见 - 声音,神态、动作,全然透出一种扑面而来的热情,你能清晰的感受到这个人对于他正在做的事情的热爱,甚至某些时刻会透露出神经质的气息。

他们雇佣我们,我们设计产品 »

开学第二天,周日,大家陆续返校。可有做事的心情?大致需要调整,看到有些同学格外不想讲话。

只言片语而已,不是正经做博客的心情与时间,闲话便不多说,茶点一般的小文一篇。“I’ve stopped designing for designers”,Michael Peraza。

作为数字产品的界面设计师,我们正处在一个有意思的时期。这个行业相对还很年轻,很多所谓的“标准”未必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成熟,甚至每隔数月便会有所演变。相信很多人有着类似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总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抉择着自己的工作目标 - 究竟要面向产品与用户脚踏实地的构造上乘的体验,还是以老板、评委或其他设计师的审美为目标来精心创作美观的“作品”?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开发工具与设备平台的选择 »

不是很能写得出字的样子。这是扯谎。因为接下来就是有些人爱看有些人不爱看的前言,写起来也是收不住。“Where’d You Go”,混音,Eminem/Jay-Z/Tupac/Dr. Dre。“We was young and we was dumb but we had heart.In the dark where we survived through the bad parts.”

公众号版本的这个位置或许会有音乐供播放。微笑。

十月六日,看这数字怎样都觉得像是个需要记住的日子,是什么来的,过去哪一年的这个日子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却也回忆不起什么嗯。

刚刚摘下帽子发现前面的头发已经长到会被压得贴在额头上,不如试着留长些?不再自己剪,也不再跑洗剪吹,就这样下去如何?时不时就会叨咕起这样的事情,纹身也是,念叨了不是一天两天,执行力好低嗯。怎样都觉得应该在胸前刺满歌词才好,却也不曾认真想过选曲的问题,像个没主意的DJ。“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Sometimes is all the time,and never means maybe”?无论怎样,龙飞凤舞嚣张跋扈的图案还是免了,简直像傻瓜;“7210”或“VII II X”的巨大字样又如何?像是猪肉批号,又过分自恋;Beforweb公众号二维码?脱光上衣让人家举着手机扫码的情景想想也是有些尴尬的。

说起来,很久没有度过这样不会每天都宅在家里做事或玩游戏的长假了。有多久,十年?至少十年。所以在过去十年间一直有着足够让自己安心宅着的家或家人?或许是,或许所谓的“家”从来不是我一厢情愿幻想出来的样子。想着却也飘渺了起来,无论怎样,只记得那些年的十一长假会一大早起来,既不睡懒觉也不出去玩,煮上一壶浓浓的咖啡,身心愉悦的对着博客或代码度过整个上午,因抓住了时光而充实着开心着。而今天是我十年来第一个真正闲散的十一长假的第,几天。Happy holiday嗯。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项目特质与设计开发流程的策略选择 »

今日,距离这个博客建成上线,已是整整五年的时间。

尝试边听Tupac边做博客,再一次不成功。Ice Cube或N.W.A也是差不多的样子。毕竟是所谓的文字工作(这样抬举自己不觉得羞愧?),总有那么一个或一群黑老哥在耳边一刻不停的絮絮叨叨哼哼唧唧算怎么回事?平日的设计工作则另当别论,多数时候的思考和操作对象并非文字,于是说唱这一类偏重“语言”的音乐便不易形成干扰;非但不会干扰,反倒很是享受,有动听的旋律、生猛的节奏、玩世不恭的黑人英语、自负又自勉的态度、黑黑白白的人间百味,简直像在播放电影 - 仅凭听觉这单一的感官所接受的刺激便可营造出如此丰韵的体验,于工作时间,夫复何求。可知道我究竟在讲些什么?

说到电影,上周看掉了《巴黎危机》(近来也真是再没什么片子可以跑去影院看,能看的几乎已看绝 - 这究竟是国产保护月还是保护年?),还不坏,小格局小故事,无功无过。昨天补了《老炮》,谈不上多好看,一众咋咋呼呼的小白脸儿也不禁让人揣摩片子究竟叫做老炮还是娘炮,只是那京腔京味与北方冬天的景观和气息,以及若干不那么真实的、甚至略为梦幻却又令人动容的情节还是让我触碰到了一些《阳光灿烂的日子》或是《顽主》里的什么东西,一些会闪光的东西,虽然所剩无几,但所幸仍在。

而我分明感到,于自身,近来同样有些什么在潜滋暗长一般的愈合着,复原着。与天台相关,与五毫克中南海香烟相关,与黑羊餐厅或是完成了人生大突破的酒吞相关,与周日傍晚的十九楼跑步机相关,与时不时看着落日温和舒缓的消失在西边的地平线相关。与很多美好而温暖的东西相关。甚至认真的有在考虑要不要打起精神重新拾起已经放下半年有余的iOS开发学习,或是能否投入更多时间更为专注的继续探索VR领域,平日中午要不要跑去鼓教室增加练习,公众号要不要再充实一些相关或不那么相关的内容,等等诸如此类。

关于“简”与“洁”的二三言 »

周日午间,Cafe In London,沉重的落地木窗努力隔绝着时至初秋却依旧苟延残喘的烈日,华丽的吊灯映照在马赛克玻璃墙上,轻柔的泛出红色、黄色、绿色与蓝色的光。

大吉岭茶,通红的壶与茶碗上下相扣着端了上来,莫名给人一种贴心的感觉,仿佛一个低语着“我是茶壶”,一个呢喃着“我是茶碗”,然后提升音量异口同声道“我们认真泡茶,请您务必安心品尝”,这样。

九月初了,九月初。历经了上个周末的大风与所谓的降温,酷暑这东西约莫难以再猖獗起来;而看看天气,距离“没错了一定是秋天了”的秋天怕是仍需时日。换季期间往往身心不定 - 健康状况高不成低不就,心智也极易迷乱,说不定在怎样的瞬间便会义无反顾的坠入暗处,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又如鹅毛一般随着气流而飞舞起来,甚至奋不顾身的漫扬至云端之上,即便被阳光灼焦也在所不惜。

有人说放任意识如此随波逐流未必有益(然而并没有人这样说),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认同的(然而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认同些什么)。只是窝在如此舒适的咖啡店,看着热气从茶碗中悠然蒸腾起来的样子,“我”这个存在本已变得似有若无;既然全无安定的所在,任其游离或流淌,又有何妨。

眼见为实的产品设计 »

倒是个秋天味道十足的周末,除了没有遍地的落叶。说起来也是常年被上海的气候折磨到失去了一些底线,仅仅因为气温伴随着一轮所谓的冷空气而降至最高31度,便几乎要大呼小叫到“好凉快,的确舒适又怡人”,而转眼看看北京、天津的下周天气预报,才略为尴尬的忆起自己在最初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所熟悉的“夏末秋初”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所谓入乡随俗,入了也有十多年,可以真切自然的随起来的却少之又少(什么么,分明是越来越少),对于“气候”这种既然生存就永远无法脱离干系的基本要素都要几年如一日的在几乎每个周末絮絮叨叨的抱怨一番(有些看上去只是中性的描绘,但抽象到本质也无非是“什么么,又湿又晒的鬼天气呢”一类),我也着实应该认真反省才是。然而说起来,追溯至十到十五年前,无论考取上海的院校,还是全家搬迁并落户,究其根本还是有着“实现爸妈叶落归根的夙愿”这个层面的原因;至于自我的角度,则并不能看到什么实际的动机,或是曾经有,而如今忘却了也未可知。总之整件事仿佛一场误会,时至今日无论对于双亲还是自己都更显尴尬。

本不属于这里,本不属于沪上文化所孕育出的任何生存与价值体系。而严格讲来对于“究竟属于哪里”这样的问题也难以回答,若如今得以回归北方城市,便当真可以释然与安心么?也未可知 - 简直一副归属感尽失的样子。唯一可以勉强确认的是在人生最为纯真的阶段所结识的一票故友还真真切切的生活在京津区域,若自己得以叶落归根,则至少不会形同如今这般孤独。

是的,孤独就是孤独,故作无畏的否认和回避这两个字并不会让人生显得更强大更洒脱。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怎样通过业余练手项目学习与实践 »

周六午夜,冰凉爽口的1664,以及同样沁人心脾的《Benny Goodman Carnegie Hall Jazz Concert》,1938年的爵士之声经由唱片与唱针的摩擦悠然的弥散到故作清凉的夏夜之中。

说起来也是惭愧,念叨过几期关于黑胶的事,从七月底到现在也收了约莫有将近二十张老爵士的样子(真的有吗?),期间百般观赏、把玩、爱抚...然而直到上周才收到播放设备 - 美的醉人的Crosley手提箱式黑胶唱机。所谓定制款(与普通款式的大致区别在于更为复古的材质、配色和logo字体,以及更为定制化的价格),花了些时日才从美利坚大陆运抵,一路漂洋过海(分明是搭乘飞机)十分不易,唱机君辛苦了,接下来请尽情欢歌才好。

330ml的1664不出两口便见了底,其余的还睡在冰箱里面,不想再去打扰它们。Jim Beam老伙计一如既往的在着,被昏黄的灯光映染的通体浓郁的琥珀色液体多多少少封存着一些木桶的香气,在这样的夜里,全然只有安心的体验。

在那之后便昏昏沉沉的做起了似有若无的梦,唱针也终于奔跑到了纹路的尽头。一把年纪,指望在午夜保持清醒或哪怕微醺着敲些字也不是很容易。现在已是翌日。这个词用的似乎有些不当,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出来才更加恰如其分一些,用来描述“转过天来”这样;而对于在时间线上并未经历断层的事件主体(我)来说,所谓“翌日”永远是相对于当前的“下一天”而已。

所以你看,这样一篇所谓文章或日志(“日志”这个说法太接近于“blog” - 或再向上追溯一层 - 即“weblog”一词的本意了,自己也很少用到了吧,会担心如今很多小朋友并不了解“博客”和“日志”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亦或是我多虑了?),成文历程却多多少少有些支离破碎 - 周六下午乖乖的窝在公司做掉译文本身,午夜开始写前言,然后是周日下午继续前言和彩蛋,整理之后更新上线,最后发布到公众号。而穿插在这些节点之间的林林总总,在慵懒的意识流里所呈现出的面貌却也星星点点的仿佛仍会被视觉、听觉、味觉等等器官所真切的感受到,像是田林路的沃尔玛、美味的干拌面与鸡汤、好看的《特伦鲍姆一家》、村上接力、仿佛受过诅咒一般的上海夏季的正午日光、一部名为《看见恶魔》的韩国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其中的任何情节 - 如果有 - 而是叫做这种名字的影片竟然真的可以长达两个半小时,简直匪夷所思)。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阶段小结 »

分明距离上一期没多久,仅一两天的样子么。继续写字。

已然八月中旬,烈日依旧,在酷热的午间出门也真不是件轻松的事,越发感到阳光像是某种需要竭尽所能加以对抗的顽劣实体。再次来到红坊的both MUSIC(官方的拼写方式确是这样),坐在灯光昏黄的二楼边角,对面的水泥墙上投映着关于戴安娜王妃的电影。今天是Daily Vinyl Weekend活动日,所谓“爵士凉舱”,有唱片可以淘,也有现场演出可以看,貌似还有网络电台在现场录制。从前并没有参与过,对于黑胶的关注与实践也只是从上个月第一次过来both写字那次开始;相比于公众活动而言,还是喜欢自己私下做研究功课,自娱自乐、自给自足。不过既然来了,还是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吧。

DJ和乐手们在调试设备,电影不再播放,取而代之的是JZ Lips Radio的logo打在墙上。些许无聊,晚些再做播报,先来简单念叨一下正经事。

前次的“Unity与Cardboard app基础实践(3) ”成文略为不易,跨越周末及数个工作日,希望可以为各位的学习与探索带来一些参考价值。算下来,从四月份下旬开始,已经连续做了十五期的VR话题,将近四个月的历程(说起来自己也有些惊讶,真的已经四个月了吗?),不同类型的内容或多或少也有了些积累。对于VR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设计开发相关的理念技术,自己感到有了一些浅薄的认知 - 虽然依旧站在VR世界的门外,不过确实有向前挪了一小步的样子。不知各位感觉如何?

所以本周给自己放个假,不再做新的译文或教程,而是将之前这十五期的内容做以归纳和小结,便于集中索引与回顾。

唔,活动正式开始,无非是DJ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来现场播放,然后一票听众坐在下面玩着手机或是聊天?巴西的音乐么,并不了解,Bossa Nova?关于这个国家的音乐,原始、粗鲁而肮脏的Thrash Metal乐团Sepultura便是我认知当中的全部了(并且仍是挚爱之一)。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Unity与Cardboard app基础实践(3) »

因为有的没的一些事情,推迟到周中来做更新,抱歉,抱歉。从上周五夜里开始念叨前言,到周末零零散散写了一些正文(本周不是译文),期间忙些家事、任性的放了空、看了些片子,一直持续到今天才完成配图一类,自己也觉得有些拖沓,好像节气上的立秋之后却依然难熬的烈日与暑热,夏天怎样也结束不掉的样子。以上是前言的前言,下面是前言。who cares.

坦承本周并没有明亮如皓月一般的心情来念叨太多。近段时间家中的一些状况让自己时不时的难以打起精神。几年来每逢夏季便总要与生老病死、分崩离析一类的事情有所瓜葛,真实到无从躲闪,你期待我期待些什么?悠然洒脱的告诉自己thing’s will be just fine然后一切便如太鼓达人里面的寿司卷一样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起来?很想将自己深深埋在什么东西里面安心睡一会,一些冰冷而坚硬的什么东西,或是一些柔软而拥有体温的什么东西。你猜我想到了些什么?

既没有心情敲字,又义无反顾的感到若不将另外一些什么东西依托于文字承载出来便真的愧对于疲惫而乖僻的神经所努力撑过的时而脆弱时而木然时而亢奋时而抑郁时而乖巧时而无比幸福的一周又一周。

这便是所谓“絮叨前言”的意义所在。我的同事称之为“叨逼叨”。表意精准且万分优雅的三个字。

说起来,近日有朋友列了一份好奇宝宝问题清单发给了我 - 尽是关于人生、处世、奋斗...一类,约莫有九个,号称还是从一百来个问题里筛出来的。也忍心,将这样一份清单明晃晃的摆在偌大一个人生输家面前,怎样看都像是法制节目记者隔着牢笼一本正经的采访失足青年那样。后者的脸上至少还会似有若无半推半就的打码,而我的底细你们都知道。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