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UED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Unity与Cardboard app基础实践(2) »

John Coltrane的“Say It”,轻声开始整张《Ballads》专辑。空中似乎正有大片的云飘过,阳光忽的弱了下来,刚刚还是彻头彻尾的刺眼的白亮,现在已是灰蒙蒙的一片。片刻喘息之后,阳光的棱角重新变得分明起来。

给自己制定了额度,七月的已经用掉,再等上两天进入八月,额度恢复之后便可以收新的唱片了,首先会买来这张《Ballads》,以及《John Coltrane and Johnny Hartman》等若干。我猜八月的额度很快便会用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只有眼巴巴的等待着九月的到来。

如此依序行事,并非古怪的癖好,我的功课便是这样做的 - 将之前听下来感到喜爱的爵士乐手一一列出(譬如John Coltrane、Lester Young、Charlie Parker、Count Basie、Duke Ellington、Louis Armstrong、Miles Davis和Chet Baker等等),对应着每位乐手,在淘宝上搜索出所有可以买到的唱片,去重,记录下来,然后逐一在线试听、分级,排名最为优先且价格可以接受的便放入购买清单;此外若遇到几乎是“全网仅此一套”的稀有品,也会无论怎样都要将优先级提到最高。这件事做起来相当不轻松,所需的耐心和耐力超出自己预想。目前仅前三位乐手就已经整理出二百多张,而从中挑选出十余张就足够排满接下来一两个月的购买计划了 - 不敢也无力过于奢侈和大张旗鼓的做这件事,若得以滋润便细水长流也好。

说起来很是奇怪,在这样的周末午后,公司里却像是有几百万个人在加班。坐在茶水间敲着这些字的时间里,只是接连不断的有人过来泡饮料、铲冰、泡饮料、铲冰,简直心烦意乱。免费冷气与一大箱子冰块 - 不禁开始寻思人们或许真的愿意为了这些而在炎热的周末跑来公司;为什么不呢,毕竟不坏,或是如我一般无法在周末面对空寂的“家”而宁愿四处栖身也未可知。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Unity与Cardboard app基础实践(1) »

手背有些痒,隐约看到有个小包,却也不像是被蚊所咬,因为呆呆的看了几分钟也没见它变大。用指尖抓出了一些红印子,凌乱的遍布在小包周围,远远看去就像有小人国刚刚在那里打过一场山丘争夺战,无数小小的勇士血染疆场。

今年的首个高温红色预警的日子,此刻约莫40度的样子,即便是在冷气充足的六楼茶水间,这样坐在靠窗的位置也仍算不得凉快,被烈日灼到几乎燃烧起来的空气奋力的在玻璃墙上寻找着任何可以渗透进来的缝隙。“喂,让我们从这里进来可好?” “这个么,不大好,外面可有什么不妥?” “热的不行。” “理解倒是理解的。” 这样说起来,怎样都觉得窗子就像是上了年岁的看门人,面对一群想闯进来的小家伙,明知他们要使坏,却无论如何都会顾此失彼的时不时被他们溜进来两三个。

并没有。既没有小人国在打仗,也不存在坏小子与看门人的周旋。实际上眼前的一切都宁静的仿佛凝固了一般。阳光肆无忌惮的充斥在各个角落,好像某种具有弹性的实体填充在空间当中,反倒是办公楼、草坪、树木或是道路一类,却因为被暴晒至疲惫不堪,而慢慢蜕变成为虚无的、不成形的幻像。

一个穿着热辣短裤的短发姑娘似有若无的撑着阳伞慢悠悠的从楼下走过。

对我个人而言,今年夏天在整体感知上并不如去年那样难捱。一年前,同样是在七月下旬,天气变得真正炎热起来;我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每日中午奔波回家,只为给斑喵开开空调、喂喂化毛膏和蜂蜜水,然后再赶回公司继续后半天的工作。期间对两种“热”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正午时分在光天化日之下等待出租车时的热 - 打开手机,地图上的小车图标仿佛热蚂蚁一样四处涌动却无人接单,放下手机,同样连半辆车都无法招到 - 那是一种极为无助又无处可逃的热;二是回到家打开门的瞬间从屋内翻滚着扑面而来的干燥而憋闷的热 - 斑喵就这样自己在房间里泡了半天,只是垂头丧气的把小脸依在毛茸茸的手上,并不再出来迎接我 - 那是一种可以通过自己辛苦奔波来驱散的热;虽然凉爽的效果持续不了许久,但对斑喵来说却是整个白天里最为舒适、最愿打起精神吃些东西的一段时间,我想那或许值得吧。

今年因为一些变故而导致生活模式转变,无需每日如此奔波,于是对炎热的感知自然不再像去年那样强烈了。说起来,一年前,三、四年前,甚至十余年前的林林总总,时不时的便会清晰的闪回到眼前,仿佛是昨天刚刚撕下来扔进垃圾桶的日历纸,或是像街边转角的杂货店里陈列的小物件那样,你每每路过便会在不经意间瞥上一眼。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便捷实用的POV纸质原型 »

周日下午,今天是头伏还是什么,有些热的样子。没有茶水间,没有松饼店,没有咖啡馆或黑羊餐厅 - 一本正经的坐在工位上,名曰加班。实际也是要加班的,产品经理提供的仿佛是在喝高了之后用任天堂八位机画出来的需求文档就摆在眼前;耳边是Lester Young的“I Guess I'll Have to Change My Plan”,记得提醒我嵌到文章后面的彩蛋里吧,极为动听。

十五年前老乐队的老主唱正在微信上有的没的聊着重聚排练和录歌的计划(确实不怎么像在加班的样子)。这家伙如今约莫快五十岁了吧我怀疑(并没有)。“总之只是想着,如果不能留下点什么,对不起那么多年前胡闹过的岁月”,承认有被这句话打动到。所谓“怀旧”,如今对我而言除了揭开伤疤让自己疼痛以外已再无意义,倒不如以“旧”的名义做些新的事情,尝试为此刻与未来赋予一些更加值得回味的意义才是。

关于“胡闹”,一些关系亲近的人有所了解也就够了,何况所谓“亲近的人”,多是会来过又离去的样子(“But lovers always come and lovers always go and no one's really sure who's lettin' go today”,有谁可以立刻讲出这是哪首歌的歌词没?),所以想来也是没必要像拆破旧的棉衣一样拿出来念叨;倒是“留下点什么”才重要一些。近来每每想到过去十多年里用来寄托心与情感的事物,有多少是可以“留下”的,哪些是在纷纷扬扬的世界中极易消散的,算下来的比例也真是会失衡到令自己无颜以对。但无论怎样也不愿相信这是个无可寄托的“nothing lasts forever”的世界,只是会时常提醒自己应当小心从事;但无论对人还是事物,总应报以希望 - 总会有可以last下去的人和事在那,总会有值得期许、值得爱的人和事在那。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故事板在VR设计中的运用 »

周日吗。雨终于下了起来,看样子不太像模棱两可随便落两滴的样子。据说晚些会有台风?

很棒,感到很棒,现在所在的地方。一家叫做“Both”的店,在虹桥这边的红坊创意园区。实际上直到走进了红坊的大门才意识到自己回到了这里;说起来像是什么老去处,不过也只是在2013年相同的季节与朋友来看过一场北欧民谣的live而已。

转眼间三年已经过去,那晚的树、草坪、厂房以及弥漫在整个世界当中的夏天气息依然如此清晰,仿佛只是昨日所发生,甚至比“昨日”的感觉要更近一些;这些记忆与此时此刻的所见所感自然而然的重叠在一起,自己也不禁恍惚起来 - 三年的跨度似乎在瞬间被压缩成薄薄的一片什么东西,之间所发生过的一切都印在上面,就像一张褪色的明信片,莫名其妙的出现在衬衣口袋里面,自己甚至没有察觉。

直到发现时,从口袋里拿出来仔细打量,才忆起,在这样一个“瞬间”里,自己所失去及收获到的所有。

环境使然。我指,明明只是要安心的坐在这里敲敲本周译文的前言,却一发不可收拾的几乎又要意识流起来。仅是环境使然。而说起这家店,两层的空间,卖一些唱片,卖一些咖啡与软硬饮料(糟糕的是不提供红茶);楼梯转角的一片空地被布置成私家影院一般,此刻正在准备进行日本音乐一类的主题活动,墙壁上无声的投射着黑白老电影,DJ正在试碟,一些“观众”坐在阶梯座位上四处打量或是把玩着手机等待活动开始。

坐在二层靠边的位置,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漫不经心的边打字边探头观望着下面人们的一举一动。身边是一整面墙的书架,零零散散的摆放着一些书与唱片。唔,活动开始,主持人自我介绍,是一名来自大阪的唱片店老板,通常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一些地方淘碟,甄选后进行售卖;而最近才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购买唱片,虽然便利很多,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本的很多乐趣。想必是这样喽,与音乐及其载体进行的互动,从来就不仅是关于音乐及其载体本身那么简单。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VR UI设计案例学习 »

周日晚间将近10点。说起来也是不记得有多久没这样在家里做博客了。不是公司茶水间就是咖啡厅、餐厅一类;已有将近四个月的样子?难以想象。

说是“这样”,却也完全不同于从前的任何一样。彻头彻尾的单人空间,以极大的音量释放着Charlie Parker的萨克斯旋律,冰镇到恰好可以清心明目又不会导致牙疼的啤酒。写到这里突然打了个嗝;斑斑慵懒的窝在冰箱顶上睡着,每到夏天便食欲不振。

到了这般时候才准备更新博客,并且要更晚一些才会放到公众号上,实在抱歉,抱歉。因为一些家事、公事,周末两天的多数时间被占据,到了周日下午又突然想到“不如给自己放个假吧”而跑去看了《惊天魔盗团2》。与之前那次看美队时一样的跑到了UME,趁时间尚早,再次冲去“猫的天空之城”。在微博或朋友圈常来常往的朋友们约莫知道我这两个月来只是在不断的读村上春树的随笔、杂文、游记集子,而这一切都开始于那次去“猫空”随手买回来的一本《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这篇念叨里有介绍,很推荐)。两个月间一共搜罗到22本这样的集子(不包括他的任何小说,仍会感到心力不足以去读小说,只是看这些小文便很开心),目前在读第7本 - 我将这一过程称为“村上接力”。

今天买到的是《生日故事集》,其实这本当中只有一篇出自村上春树;问题在于,书店里已经买不到任何我还没有的短篇集子了,而长篇小说又一概不愿买回来。怎样都要收一本回来才好,我是这样揣摩的,并也决定每逢去UME看电影便一定要去“猫空”买一本实体书回来;有时很喜欢凭空制造一些这样的“仪式”、“习惯”一类,或许只是为了不会忘却第一次发生时给自己带来的记忆与意义。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主流VR平台交互特性浅析 »

雨着的周六下午。在公司附近找到一排都有着整齐的露天座位的咖啡店。溜达了一圈,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 - 约莫三家店,都用着尺寸和样式相似的遮阳(雨)伞,却仅有一家的桌子和座位上看不到一滴雨水。

点了杯茶,坐在靠街的位置。选择这边有露天座位的店,出于方便抽烟的考虑。桌上一个水龙头造型的烟灰缸简直不能更喜欢,甚至真的想去拧开阀门看看会不会有水流出来;伸出手的时候才察觉到这想法傻透了。路上车来车往,算不得安静,但毕竟是几年来所熟悉的路,并不会感到很不安;旁边店铺的露天区域有一圈木制花坛围绕着,一只很漂亮的黑色蝴蝶在雨和花草中轻盈的舞了一会,翅膀上的蓝色斑点依稀可见;只是不久便被一只忽然落下的有着白色小脑门的鸟惊走。有着白色小脑门的鸟,时常会见到的那一种,只是不知叫做什么名字,各位应该会想象到?

慢慢又有些同类的白色小脑门三三两两的落下,若无其事的跳跳脚,打量着四周;让人看着很是开心的样子。你看,若是置身于室内,风雨虽与你无关,但这样美好的情景却也无从欣赏了。不,“欣赏”二字略为欠妥,眼前的一切并非用于欣赏的“景致”,这些只是最为自然而毫不做作的,与我共存于同一处小环境的,美好的存在。

一辆车忽的停靠在了旁边的车位上,惊走了白色小脑门们。车门打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股脑挤出七、八个五光十色的姑娘;正要离去时,被咖啡店的伙计叫住,约莫是客人可以免费停车,否则要向那边的管理员付费一类。再次令人难以置信的,七、八个姑娘叽叽喳喳(骂骂咧咧)的一股脑又挤回到车子里,就那么忽的又消失掉了。

关于Google Daydream,设计师应该知道的9件事 »

周六下午,上海图书馆对面一家美式小餐厅的昏暗角落。身边便是颜色暗淡的木质墙板,上面挂着一幅很好看的菜单拼画(真有这样的叫法吗),五颜六色的各种小菜单好像一张张海报拼在一起那样。

身边很多人在吃饭、喝茶、聊天,到处弥漫着只有在美式餐厅才能闻到的那种粗犷到令人身心满足的食物香味。整个空间不像公司茶水间那样明亮,所以即便有些吵闹,坐在这里写字却感觉很安心和专心。恩,不尝试,我也真的无法想象自己可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做事。

如此氛围下,甚至会有一种和人聊聊大天的冲动。譬如,“诶,最近还好吗?” - “最近啊,大体还是如此吧,恩恩,说起来,除了数月之前离婚相关的事情以外,其他方面,到现在也还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大事件发生吧。诶诶,就是这样了,虽然在有些时候,整个人仍会’呜’的一下子恍惚起来,或是心里突然像是被这桌上的餐刀插进去一样疼起来,但大体来讲,便是这样了吧...喂,夏天来了,又是一年的夏天了呢。不妨再点一些松饼吧?” 这样。

喝了一口茶;第二杯红茶见了底。是不是很久没有提及练鼓的事情?有没有?时至昨晚,全课程当中的第一本教材已经结束(说起来,过去哪怕在最认真的练琴年代,也几乎不曾有过对着什么教材或谱子来“练习”的状况呢,从不觉得乐器应该是那样学和玩的;然而如今,既然是在外面正式学习,便也只能如此),作为学习奖励而得到的练习歌曲的机会也进行到了第三个,这次是Green Day的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相比于之前的Hit That与It’s My Life,这首歌是最慢的,却是感到最难以控制的 - 情绪的代入,舒缓到爆发的转场,猛烈却不那么碾压与喧宾夺主的姿态…要体会与练习的还真是多。还好我擅长于“体会”这件事。

站在VR世界的大门前 - 自学路上的点点滴滴 »

不大记得多久没有在公司茶水间以外的地方敲敲字了。现在正在哪里呢,让我想想看。

一家看上去很旧的咖啡厅。我甚至不大记得刚刚走过来的路叫做什么名字。约莫正坐在这个房屋原本的阳台位置,眼前是刷着墨绿色油漆的窗子,窗框上乱七八糟尽是过去的顾客留下的笔迹;与窗子连接在一起的木板便充当桌面。窗外只是树与院落。可以听到鸟在鸣叫,但不大确定是那些树上的还是旁边住家所养。

左手边破旧的架子上有一些杂志和书,以及两个绿色的铁盒,分别标着“制甘遂”与“独活炭”;墙壁上贴着几张明信片,其中一张上面写着“The Beatles,1968”。再向上便是倾斜的木制屋顶,不禁会想到在下雨的时候会不会有水滴漏下来。

实际上,上海应该会有很多这样所谓破旧的咖啡厅或餐厅一类,我揣摩。或许有些真正经历过岁月,而另外一些则是刻意做旧。我不大清楚眼前这一家属于哪类,这里没有让我感觉到“离开”了什么地方,而更像是在“躲藏”。看着窗外一个老人拎着刚刚洗掉仍在滴水的小狗玩具走了过去,看着一只三花喵大模大样的踱入草丛,电脑屏幕上映出了身后一盏昏黄吊灯的光 - 总之这一切完全不坏的样子。

其实我很想就这样发发呆,闻着柠檬红茶的香味,描写着这样一些有的没的,而不要说起任何正经事。实际上,我接下来的确不必说起,因为这周的译文是前面两天便已做掉的,所以今天坐在这里完全是让自己休息与放松,并把前言的部分写掉。说起来,这些絮絮叨叨的东西从来也称不上是什么前言,与博客主旨无关,又会浪费各位的阅读时间,仔细想想,除了博主自己开心以外,这些字简直是一无是处呢。

恩,怎样还是要进入正文。一些照片会放到彩蛋中吧。今天的译文本身还是要花上几分钟来读的。仍是VR话题,来自Medium,原文The Things That No One Tells You About Learning to Design for VR,作者聊了一些他在自学VR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实践方法,读过之后会明白作为普通的设计师在尝试进入VR领域时通常会遇到怎样的状况。下面进入译文吧。

(转)访C7210:站在VR世界大门前的UX设计师 »

确实曾有一些充斥着凌波丽与Bjork的夏日。

坐在茶水间看着窗外,一只黑鸟落在了外面的路灯上,左顾右盼着,即便有车经过也毫不慌张,仅是前后挪动几下,抖一抖翅膀。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很忌讳这种黑鸟。似乎在一段时间里(直到如今),每逢看到它们,接下来便会遇到不那么让人开心的事。

最初以为是乌鸦,但无论外形还是叫声却都不像,至今也不是很清楚究竟是怎样一种鸟类。这些家伙总唐突的出现在视野当中,譬如当我正站在阳台上眺望窗外时,便会从不知什么地方冲出一只来横着从眼前飞过;或是准备走出小区大门时,又会有一只从正前方俯冲着向我飞来,甚至连翅膀上的羽毛都可以越发清楚的看到;亦或是像之前在动物园散步时那样,莫名其妙的降落了一只到小路上,就在我身前几米处慢悠悠的向前踱步,我几乎可以确定它还会走几步便回头看我一眼,像是在说,“我又来了哦,你咬我啊”,一类。

我敲了两段字,只为描述一种我甚至叫不上名字的黑鸟。

之前的一周很漫长,不知是因为满脑子只想着等到周末这样得出一些空闲敲敲字,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宇宙现象发生,总之相当漫长,回头看看却也没有发现曾忙出过什么正经的名堂。不,绝不希望通过“无聊”这个词来概括如此的状态,我一定是花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忙于一些“过程当中”的事情,譬如开始看最近的第三本村上春树的杂文集子、搜罗文章、最后打磨两遍Designing For Touch的稿子(并准备今晚之前把货全部交掉)、翻来覆去的弹Nothing Else Matters却总会磕磕绊绊(这可是早在2000年就已经学会从头到尾顺畅弹下来的曲子,如今却像个傻瓜一样)。

唯一酣畅一些的“有事”状态就是帮BangWork的同学整理这篇小小的专访。这里删掉了二百多字的样子,只是描述在交货的前一晚怎样因为毫无节制的喝晕然后不得不在转天肾上腺素过载一般的啪啪出几千字的过程。想想看既然是自己产出的文字,所以干脆拿过来作为本周的博客更新好了,但形式上仍属于转载,所以需要在标题及正文中做出相关的声明:

念叨 - 关于怎样学习VR设计 »

周日,六楼茶水间,对面广场门前的草地上,一个人带着一黑一黄两只小狗在玩闹。小黑狗会更加积极一些的追着一颗球跑来跑去,小黄狗多数时间在边上摇着尾巴只是看着。围栏后面一名保安大哥正在抽烟。

耳边正好是Tom Waits的A Sight For Sore Eyes,曾经在“初识VR”那一期的彩蛋里有做介绍,极具情境感的歌词,我简直着了迷,每次听到这里时总会单曲循环一阵子;歌词的中文版本翻译的也相当有味道,毫不做作,对原版歌词的沧桑意境把握的恰到好处。“我说酒保这酒都快满得溢出来了你怎么还在倒?” 我简直着了迷。

今天温度并不高,但很闷热,周身像是被水汽包围着。每年从大约6月份开始直到秋季结束,常会因为这样的天气而不爽着;不然就是大风啊或是赤裸裸的烈日。终归总会因为天气的原因不爽。从这个角度想我真是个适合于终日呆在室内的人呢。

对。写到这里才想起多少该说些正经事。这周没有译文了。并不是没的可做,实际上文章多的已经需要排期了,只是上周的闲暇时间多数用来做另外的事情了,周末又有些个人事务牵扯。今天下午多少有一两个小时可以坐在这里稍作休息,所以只是简单的念叨些有的没的吧。

我一定不会告诉你们昨晚我其实只是一边灌着波本威士忌一边看掉了钢铁侠的前两部直到夜里将近两点。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