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触屏

又是为了触屏移动设备而设计 »

印象当中,最近这些年的春天总是会带来让人觉得真心别扭的气候体验,雨和冷风就像催化剂一样,让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人和事也变得异常凌乱,仿佛一团被咀嚼到完全失去味道的槟榔。November Rain前奏当中的钢琴旋律多少可以让心安然一些,一旦摘下耳机便又是个令人想要把自己的脑袋拧下来吃掉的世界。

可脑袋一旦被拧下来,就什么也无法吃的样子了,不是吗。说正事儿吧。Designing for touch,关于这个话题及相关的文章,最近貌似已然铺到大街上了,不过我还是做我的吧。在标题里加了个不伦不类的“又是”二字,以示区分。内容方面应该会有些交集,但这是我自己的。

Josh Clark老师最近蛮活跃的。在本文中,他将向我们介绍一些触屏移动设备用户界面设计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iPhone、iPad和Android相关设备在触控交互体验方面的友好性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欢迎,走着。

对于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及应用来说,判断其用户界面设计方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看它对于手指触控操作的友好程度。相比于桌面计算设备及相关的软件环境,触屏移动设备所具有的交互特性几乎将用户体验设计师们带入了工业设计的领域;设计方案更多是在体现着人机工学方面的原理,而不再是仅仅用来规划内容与功能的视觉呈现方式

从网站到移动客户端应用 - 随"机"应变的用户体验设计 »

平日的工作忙碌了些许,疲劳因素让每晚散碎的时间显得更加吃紧;赶上这样稍微有点篇幅的文章,做起来就有些迟缓了,哼哼唧唧的翻译了将近一周。

话说,又是以移动应用为主线的文章,这是闹哪样呢。但也不至于和本小博客的主旨相悖;网站产品移动化,设计思路移动化...在移动互联网汹涌的大潮面前,这是合情合理的趋势,也是我们在用户体验设计相关的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多需要面对和学习的。

如果你一直以来从事着相对传统的交互、视觉等方面的Web设计工作,而如今开始打算扩展视野、提升技能、随“机”应变,做一名移动互联网的弄潮儿...那么本文很适合你阅读。相关领域中的几位牛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带给我们一些很实在的经验之谈。全文大致分为三个主题:

  • Web设计师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进入移动应用的设计和开发领域?
  • 从设计的角度讲,移动客户端应用与传统网站页面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 怎样提升移动客户端应用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需要特别注意哪些?

开始进入正题。现如今,到处都有人在谈论移动应用方面的话题,从视觉外观到交互体验,这个那个的不亦乐乎实际的统计数字也是蛮惊人的。最近,一份来自Flurry的研究报告显示,用户(美国地区)每天使用移动应用的时间,平均下来是81分钟,已经超过了平均74分钟的上网时间

什么是响应式Web设计?怎样进行? »

开始第一篇。老规矩,先无聊的谈论天气一类的话题。十一长假,天气也终于开始有些秋天的味道,坐在屋里甚至觉得需要热咖啡。话说两年前也是在国庆假期里开始做Joomla文档翻译的;长假好时光,总会可以抽出一两天,安静的窝在家里做做博客、学做些新东西,简直没有比这更舒心的事情。

说正事儿。准备在近期的几篇里集中翻译学习一下“响应式Web设计”的相关话题,包括概念、实践方式、案例及观点讨论等方面。相比于从前做的文档译文,这些文章篇幅要长的多(甚至要加分页了!...),今天放上的这篇几乎花掉了两天的“闲暇时间”;对耐力是个考验,努力提高喽。废话结束,here we go.

眼下,几乎每个新客户都希望他们的网站可以有专门的移动设备版本。最完美的情况呐,就是为iPhone、iPad、黑莓、Kindle...各自打造一款——页面分辨率还必须兼容任何设备。谁知道未来5年内我们还需要为多少新发明的设备设计开发不同版本的页面?这种疯狂什么时候算个头?

在Web设计和开发领域,很快的,我们将会无法跟上设备与分辨率革新的步伐。对于多数网站来说,为每种新设备及分辨率创建其独立的版本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就是,我们将会赢得使用某些设备的用户群,而失去那些使用其他设备的用户。不过,或许会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根据用户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具体的实践方式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弹性网格和布局、图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无论用户正在使用笔记本还是iPad,我们的页面都应该能够自动切换分辨率、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以适应不同设备;换句话说,页面应该有能力去自动响应用户的设备环境。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必为不断到来的新设备做专门的版本设计和开发了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