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a Designer 留言互动 (1)
临时起意搞这么一发。小破自传目前为止连同前言在内已经发了三篇,后面的故事仍在继续。在写的过程中,头脑里重新经历着十多年前的林林总总,像是抓出一把把陈年咖啡豆,小心磨碎,笨拙地试图煮出浓香的咖啡分享给朋友们。
期间收到各位的留言与咖啡鼓励,心里非常感激;于是想这样隔三差五针对一些包含“问题”的留言统一进行回复,也算是一种互动吧。也欢迎各位通过留言抛出更多可能感兴趣的问题,甚至是讲些自己的小故事。
@Kiriya:好奇C大的Medium都订阅了哪些人,以及买的域名有没有发家致富哈哈哈。
我买域名完全是在败家,丝毫没有致富,后来为了止损而全部停止续费了,只留下了真正需要使用的。
关于 Medium 订阅,好问题。打开 profile 去看才发现自己关注了 600 多个人,真有这么多吗完全没有感知到。挑出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或是推荐关注的吧,排名可能不分先后:
- @joulee:Julie Zhuo,Facebook 产品设计 VP,近年来发表了大量职业成长与产品设计方面的内容;作为小粉丝的我也在 Beforweb 这边做过不少相关译文。
- @marcandrew:Marc Andrew,Cabana Design System 的作者,一直在围绕着 Sketch 与设计体系产出着高水准的内容。
- @inVisionApp:来自 InVision 团队。除了他家的工具资讯以外,还有很多行业洞见类的内容值得关注。
- @101:Nick Babich,高质量集锦类内容的收集与提供者。
- @figmadesign:来自 Figma 团队。
- @usemuzli:Muzli,高质量设计灵感参考类内容提供者。
- @brownorama:《高效设计沟通之道》一书的作者,文章也好看。
- @sketchapp:来自 Sketch 团队。
- @microsoftdesign:来自微软设计团队。
- @tannerc:Tanner Christensen,曾经的 Facebook 设计团队成员,已经不再在 Medium 写东西,但过去的一些深度好文值得学习。
- @cmbeck_:Christian Beck,UX Power Tools 作者,内容高低层面兼顾,接地气。
- @tiffanyeaton:Tiffany Eaton,来自 Google 的设计师小姐姐,去年作为新人加入团队后产出了大量的思考文章,始终随着工作保持着积累沉淀,非常非常值得学习,无论内容本身还是工作沉淀方式。
- @nathanacurtis:Nathan Curtis,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这位老哥更擅长于 Design System 宏观架构设计与微观实现方法的人了,他产出的“Documenting”与“Releasing”等内容系列都是教科书级的学习资源,干货中的干货。
此外诸如“UX Collective”,“Prototypr.io”,“Design+Sketch”这些聚合类的账户都值得关注和订阅邮件消息。
@A$2H:读后感是创意工作者在当时的定义似乎太无足轻重了,前辈们连石头的影子都看不到就得过河;其次C哥记性是真的好。
我个人看到“前辈”二字时,会想到国内这个行业里那些真正的先行者们,例如翻译了《用户体验要素》的范晓燕老师、Elya姐、Kent、白鸦等等。此外,小艾、老包等老朋友们虽然和我差不多同龄,但我初入交互领域时也从他们的文章与译作当中吸收了太多的营养,所以他们在我心里同样是前辈。有时设想如果自己再提前几年试图进入这个领域,身处他们当时的背景条件中,没有他们沉淀下来的知识作为引领,自己一定很难成长起来。整个行业的产品和设计人员都应该感谢于他们在荒芜时期的探索、产出和沉淀。
另外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事物与情感情绪关联性越高,给人留下的记忆就越深刻;我猜所有这些可以忆起细节的往事,对我而言都是在情感上触动较大的吧,无论正面负面。
@克己:“靠学校里的小姐姐们轮番接济” 这段,有机会可以展开讲一讲。
也是一些值得感恩的小情节吧。因为买乐器啊付排练房租金啊一类,生活费时常耗尽,能省的只有饭钱。平均一顿 1.1 元的预算还不算最坏,贝斯手曾经直接买了一箱苹果作为一个月的粮饷才是惊悚。
我们一众穷鬼属于管理学院,但一直热心支援我们的小姐姐们却大多是设计学院的,包括江大和东华;其中最基本的支援形式自然是饮食,我有那么两三个月每顿午餐甚至可以去到像样的小餐厅里吃盖浇饭了;那间餐厅叫做“白桦林”,在江大梅园校区门口。最差的状况是被支援五毛钱的米饭,然后自己领两三碗免费汤,热热乎乎的吃掉;隔三差五还会有晚间小炒,感动得一塌糊涂唾液直流。至于其他的接济形式就不在这里深挖了。
@June盖头掉下来了:不应该戒烟吗?
应该。然而彻底戒烟的那段日子真的快要抑郁症了,每天情绪波动极大,有时甚至会莫名地流下泪水。于是允许自己先不要那么极端为好,借用前端开发的思路,约莫是优雅降级了下来,慢慢再渐进增强吧。
@Jasper:想一口气全部读完,但又实在等不及到“猴年”,纠结,要不来个月更吧,哈哈。
目前情况看来,争取可以保持每周或两周一篇的节奏;然而记忆实际落地之后的篇幅还是超出我的预期,尽力而为,且走且看。
第一批留言互动大致如此,我们下一篇正文再见,希望尽快。
往期回顾
- About a Designer - 广而告之
- 第一章:从手机销售到网页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