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Beats如何牺牲美观性换取易用性
这些年只用过 Beats,纵使音质口碑一般。在家 Studio Wireless,在外 BeatsX。后者随时随意挂在脖子上,需用时立刻戴起来入耳,简单、便捷、安全,无任何其他附件的羁绊。
我寻思这份专一和 Dr.Dre 及 Eminem 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我确实极不喜欢其他一些耳机那样一副需要你去小心翼翼细心呵护的样子。
然而用了两年半的 BeatsX 终于还是挂了。收新开包,发现这款老掉牙的设备竟然在硬件设计上迭代了。
如上图,原本与周围浑然一体的开关按键变激凸了。控制区域也因此不再整体平滑。
高兴坏了。BeatsX 最大的或许也是唯一的交互痛点终于被干掉了。
整洁的外观,造就了体验的痛点
当按键高度与所在模块保持一致时,纵使外观整洁而平滑,毫无突兀感,但在无法借助视觉确认,仅能依靠触觉去感知按键的典型使用场景中,过于一体化的触感使你几乎无法察觉到按键的准确位置以及有没被准确按下。
整个过程中唯一能够将操作状态反馈给用户的,就是设备完成连接之后的确认音效。然而得到这一反馈的前提,是你已经准确地按压到了开关按键;反馈所针对的是操作成功,而非交互触点识别。
在实际体验历程中,你常会因为按错了地方而导致启动失败;几秒之后由于无法听到确认音效,你需要稍稍移动手指,继续尝试去按压开关所在的位置。
这基本相当于在页面里给你一段字色相同的文字,告诉你其中包含一段链接,而且鼠标悬停时没有状态变化;你需要不断尝试点击,直到页面发生跳转。
仅依靠“成功状态”进行反馈,缺失实实在在的实体触感,如此困惑的状态时常出现。
美观性妥协于易用性
解决方案自然就是让实体按键更加实体化,使之更易被手指感知;而相应的代价便是牺牲了原本平滑的一体化设计。想必对面的硬件设计师也是在美观性与易用性这两方面着实权衡了一番,才推进了这个小小的却“实实在在”的迭代吧。
这里自然也会联想到我们所熟悉的界面设计中的类似状况,前面说到关于在字色相同的文字中寻找链接的现实案例也并不少见。由于表现层与行为层设计的失衡而导致明显的易用性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终归要以实际场景与目标为驱动,判断信息与功能的优先级权重,并以恰当的、符合信息层级关系的视觉表现形式进行呈现。对于高权重信息与关键交互点,在确保基本美观度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运用各种设计要素提升对比度与暗示性,对于次要信息则大胆降权,不纠结不拧巴;进而将设计方案充分地投入实境进行测试,类似问题的出现几率总会得到控制。
再说回耳机,如果不做整体凸起,而仅在按键上增加一条凸起的标识位呢?我无法推测这种实感力度在实际场景中是否足够有效,况且人的指肚大小及粗糙程度各异,想必还是按键整体凸起的方式最为直接有效。
话说到这里,我也开始好奇,这么久以来,我为什么还能一直对 BeatsX 保持专一呢?还好有做正确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