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看996 »
本文节选于优设网发起的访谈,“设计师如何才能摆脱996?来看高手的经验!”,我有幸与罗子雄、大熊、做设计的面条三位老师共同参与了问答讨论。
以下是我个人的部分,仅代表个人看法。
本文节选于优设网发起的访谈,“设计师如何才能摆脱996?来看高手的经验!”,我有幸与罗子雄、大熊、做设计的面条三位老师共同参与了问答讨论。
以下是我个人的部分,仅代表个人看法。
编者按:近来陆陆续续知道一些朋友、同事在出现健康问题,或大或小;自己之前的状况直到现在也仍然不敢大意;四处又在飘逸着或正面或负面的关于996的资讯;所有这些都让这个春天感觉动荡不安,尤其想祝愿所有朋友都安好。
假期结束,开始正经的。合作作者 K.D. 同学的原创系列“XR 往事”有做更新,我在读和编辑时很兴奋,像是闻到了三年前探索学习 VR 的那段日子里的气息,而 K.D. 同学的文章显然更具理论与实践底蕴;在本文文末,我们甚至能看到 Google Daydream 的项目实境。K.D. 同学,旅居纽约的交互设计师,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科技系研究生二年级在读,曾在 Google Daydream 沉浸式穿戴设备组担任用户体验设计师。- 编者人格的 C7210
编者按:慢慢恢复更新节奏,不懈怠,不急迫。近来每天从早到晚只听一个团,以至于连续多日睡梦中不停地循环他们的歌曲。强迫自己多出来的一些睡眠时间却被音乐侵蚀着质量,且并非真实的音乐,而是头脑中的回放,想来突然觉得可爱的有些好笑,真正 Killer Queen。
本周的译文,来自合作作者 Esther,“一直走在设计路上的文艺青年一枚”。主题很落地,并且让我想到了之前一篇随笔,关于如何避免通过高保真原型进行前期探索的话题;本文中的一些建议值得留意借鉴;请春天认真地温暖起来吧~ - 编者人格的 C7210
编者按:暗地哇了一声觉得很久没有写过编者按的样子。中间像是发生了很多事。还是首先感谢在上一篇关于健康的话题当中,那么多朋友给到我的建议、鼓励和支持,每一位的留言我都有认真的读过,并将那些中肯之言真切地记在心里了。
公众号这边也希望可以慢慢恢复到常态;所谓常态,该以怎样的节奏进行,且行且看吧。今天的文章,来自新的合作作者,阿里的体验设计师,同时也是公众号“服务社稷”的作者,燕霏同学。很开心有服务设计领域的话题及相关作者出现在 Beforweb,这种多样性令人兴奋;这也是之前决定扩大合作范围的初衷之一。- 编者人格的 C7210
在拿到恶性肿瘤指标呈阳性的医检报告之后的那几天里,我时常会怀念起两年前那些沉迷于拳击、有氧和重训的日子,同时感到一直在意的很多东西真的并不值得。我祈愿,哪怕有一线生机,我也要尽一切可能,不惜代价,让自己的生命重新回到最好的状态里。
抱歉,标题是疑问,而非设问。
十多天没有任何内容更新了,无论是个人产出还是来自合作作者的文章。没有偷懒哦,只是近来发生了一些状况,让自己既无精力也无心情来打理公众号与博客。
简单讲,我在鬼门关前溜达了一圈。
编者按:春困春乏春拧巴。谁给对个下联加个横批?春天的印象总是亚健康,有心做很多很多事啊,时间、网速和身心状态总像是羁绊。我这么说着就想起了 EVA 来,最后大家都那样了,变成芬达了,再没有力场阻隔着身心,不是很好么。
听歌,揉猫,做事,放译文,来自合作作者 Qmy 同学,原文作者 Julie Zhuo,非常非常干的干货。我超爱 SuperDry。- 编者人格的 C7210
编者按:问各位周一午安。本周我即将“增长”一岁;拦不住,索性套一个时髦又专业的说法。回头看更年轻的年月里,衣着观感似乎比现在更加老朽无趣,事实上当你年近三旬...反而会花更多心思在这样一些方面,除了如何尽早实现财务自由而退休,更多是怎样让身心尽可能保持年轻而非像多数近40岁的人那样油腻下去。
“XR 往事”,来自合作作者 K.D. 的原创系列,深度而有质感的知识;是我个人的兴趣方向自不必说,在如今的“市场”中也值得珍惜。K.D.,旅居纽约的交互设计师,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科技系研究生二年级在读,曾在 Google Daydream 沉浸式穿戴设备组担任用户体验设计师。我仅代表个人期待他的更多相关领域内容。- 编者人格的 C7210
早上在朋友圈记录到:
“基于移动设备的 AR 更多是设计开发人员的新兵训练营。这里有个矛盾:不去训练就难以推动真正有意思的事情变为现实,去训练又缺乏目标航向与短期利益回报。所以开启新时代新范式的人都是值得崇敬的,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眼光毅力与心境。”
支离破碎的想法仍然没有彻底消散,午餐后对着草坪两根烟的功夫脑子会乱糟糟。稍作扩写。胡言乱语不知所言先做抱歉。
编者按:今天看掉《阿丽塔》,被节奏带的心砰砰跳,但戛然而止的结局还是难以买账。周日夜间此刻更应只是听着缓和的音乐放空,准备迎接新一周的忙碌;现实则是一边用威士忌抚慰着疼到心烦的三叉神经,一边编辑公众号。你很难断言这两种状况哪一个更有趣些。
今天还发现一个名叫 i·Tattoo 的好去处,综合了纹身、酒吧餐饮、潮牌与画廊的地方,花臂小哥们的服务也很到位。我很喜欢他们的 Slogan:"Our Art,Your Story!",范儿。
来自新合作作者贾斯汀·比比的译文,维基百科设计师的项目沉淀。比比同学,“视觉交互,能写会画,眉毛胡子一把抓”,译文风格很稳,希望能为各位带来参考价值;有意合作的朋友也可以到公众号“Beforweb”联络我。- 编者人格的 C7210
本文不含剧透,非影评。
今天看到《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春节前有幸买到大年初一的票,观后的感慨与欣喜也确实是此刻疲惫一天窝在被子里敲字时难以言表的;当即在朋友圈有脑推荐,并在豆瓣打了五星。那些恶意一星都是什么鬼。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完成了二刷。第二遍时对剧情已经了然于胸(原本读过原著,因此已不陌生,但影片相比小说确实有较大程度的放大与改编),加之之前在知乎读到一些细节/彩蛋解析,这次便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细节方面。出乎意料的是丝毫没有感到二刷可能会有的乏味,反而更加过瘾和透彻的感觉,甚至产生了三刷的念头,如果接下来仍有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