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Mozilla:计划使Firefox在后台自动更新 »

Mozilla又要从Google Chrome的游戏规则里取来一条为我所用了。

近日,Mozilla基金会的Mitchell Baker在她的博客里宣称,今后的Firefox在发现有新版本可以更新时,会在后台自动升级,而无需任何来自用户的确认输入。这样可以保证用户所使用的版本及时跟上Mozilla的开发步伐。

而这正是Mozilla在过去一直避免采用的方式。Baker在她的博客里说,这个改变其实源于用户的反馈:

过去,我们会十分小心的在版本变更之前让用户知情,这样做是为了让用户对他们的硬件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控。但是最近,用户们非常大声的告诉我们,那些升级提示真的太烦人了。这种情况下,后台自动升级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Google Chrome对这种方式的实施很成功,他们可以保证客户端浏览器的版本得到及时更新,并且不需要为任何一点bug修正而打扰用户。但是Chrome的做法中有一点窍门:他们的压缩算法可以使每次更新的文件尺寸保持很小,他们的Courgette项目保证了后台升级过程不会占用过多的用户带宽。而目前来看,Firefox还没有类似的方式。希望接下来Mozilla至少可以在压缩工具、小尺寸更新等方面下下功夫。

这项举措会从Firefox 10发布之后实施,预计在2012年的年初。

导读文摘111006(Google+,Our Mobile Planet,Delicious...) »

趁假期还没结束,做一篇文章收集。或者叫作文摘、导读、文摘导读,whatever了。

话题范围将涉及互联网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不限制,不纠结,符合这个小博客的大方向即可。主要目的仍是收藏和学习,搞的像Top X榜单一样有模有样的放在这里,终归比扔进delicious连自己都会忘记的某个角落里面要好些。希望也能够为走过路过的朋友们提供些阅读参考。

先不多琢磨形式方面的问题,随做随磨合好了。今次导读内容列表如下:

  • 移动市场数据分析利器降临,Google发布新工具Our Mobile Planet
  • Google管理层不用Google+,你呢?
  • del.icio.us已死
  • 粉刷精灵(ColorSmart):省事省钱的粉刷应用
  • 从朋友的网站看互联网产品的定义
  • 互联网产品经理发展的5个阶段

通过CSS3 Media Query实现响应式Web设计 »

十一长假已然过去了一大半。今天倒真是晴朗的不行,向窗外望去几乎可以看到阳光穿过凉爽的空气一缕缕洒落下来的样子。自从不再是学生,对每年的几次长假就无比珍惜,想方设法让每一天都尽量过的饱满一些;夜里闭上眼,满脑子就都是Drupal、博客、咖啡、使命召唤、南方公园...也许需要出门走一走了。

OK开始说正经的了。在之前一篇译文中,我们了解了响应式Web设计的概念、组成要素以及基本的实现思路。今天继续相关话题,我们将从前文介绍过的“弹性布局结构”这方面出发,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深入学习。

如今的屏幕分辨率,小至320px(iPhone),大到2560px甚至更高(大显示器),变化范围极大。除了使用传统的台式机,用户会越来越多的通过手机、上网本、iPad一类的平板设备来浏览页面。这种情况下,固定宽度的设计方案将会显得越发不合理。页面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其布局结构要做到根据不同的设备及屏幕分辨率进行响应调整。接下来,我们将了解一下怎样通过HTML5和CSS3 Media Queries(媒介查询)相关技术来实现跨设备跨浏览器的响应式Web设计方案

什么是响应式Web设计?怎样进行? »

开始第一篇。老规矩,先无聊的谈论天气一类的话题。十一长假,天气也终于开始有些秋天的味道,坐在屋里甚至觉得需要热咖啡。话说两年前也是在国庆假期里开始做Joomla文档翻译的;长假好时光,总会可以抽出一两天,安静的窝在家里做做博客、学做些新东西,简直没有比这更舒心的事情。

说正事儿。准备在近期的几篇里集中翻译学习一下“响应式Web设计”的相关话题,包括概念、实践方式、案例及观点讨论等方面。相比于从前做的文档译文,这些文章篇幅要长的多(甚至要加分页了!...),今天放上的这篇几乎花掉了两天的“闲暇时间”;对耐力是个考验,努力提高喽。废话结束,here we go.

眼下,几乎每个新客户都希望他们的网站可以有专门的移动设备版本。最完美的情况呐,就是为iPhone、iPad、黑莓、Kindle...各自打造一款——页面分辨率还必须兼容任何设备。谁知道未来5年内我们还需要为多少新发明的设备设计开发不同版本的页面?这种疯狂什么时候算个头?

在Web设计和开发领域,很快的,我们将会无法跟上设备与分辨率革新的步伐。对于多数网站来说,为每种新设备及分辨率创建其独立的版本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就是,我们将会赢得使用某些设备的用户群,而失去那些使用其他设备的用户。不过,或许会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根据用户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具体的实践方式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弹性网格和布局、图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无论用户正在使用笔记本还是iPad,我们的页面都应该能够自动切换分辨率、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以适应不同设备;换句话说,页面应该有能力去自动响应用户的设备环境。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必为不断到来的新设备做专门的版本设计和开发了

关于Be For Web »

Hi,我是C7210(微博),这里是我的新家,Be For Web - 为网而生。

与现实世界不同,在网络中,我不需要卖掉过去任何一个站点或博客来凑齐首付,再贷个几十万的公积金一类。这里是如此的简单和自由(maybe),我就是设计师、建筑工、装修队...最重要的,我就是主人。你让我怎能不热爱这个世界。

在这个新家里,我准备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与日常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和信息;如果按照职能进行简单的归类,则可划分为“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前端开发”这三个主要方向。所以,与自己其他几个博客不同,这里既不会用来推动开源建站、翻译CMS文档、展示建站案例(viiiix.com),也不会单一的用来关注HTML5相关资讯教程(r2html5.com)或是收集视觉设计作品(desvision.com)。

内容形式方面,仍会以原创翻译为主,英文原文将会来自于同行们熟悉或不熟悉的那些国外原创内容站。一如既往,我不在意这些原文是否已经有同行的大小站点做过译文,或者已被各路小站转载采集;这些与我要做的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我只挑那些我喜欢的、对我自己有学习和收藏价值的内容来做译文,如果同时可以为那些有缘踏足本站的朋友们提供些阅读价值,则再好不过。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