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UED

真人之间的交流 - 通过手绘元素提升产品的个性与亲和力 »

这周天气状况很丰满,前面连下三天的雨,周六难得晴了一天,今天又阴晦肃杀了下来。

其实每篇开头这些碎碎念都是在译文做到尾声时根据当时的状况而写下的。这周的译文偏向视觉方面,具体说就是关于手绘手写风格的视觉元素在产品当中的运用方式的。刚刚做到最后“切莫滥用”的部分,就有朋友在微博上针对我零星发出的预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挺好,那我也就顺便再唠叨两句。

对于类似这种“看多了索然无味,中文字的手绘效果识别度又很低,现在看到这样的新手帮助一律立即关掉”的评论,还有之前所收到的一些朋友包括一些“老师”的反馈,我要说的是叭,我挑来做翻译的英文原文,在我自己看来,多数是针对一些比较完美而理想的标准进行的方法论述或经验总结,然则每个团队每个产品所在的实际情况必然是不同的,作者将这些经验见解分享给我们,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一个相对“正确”相对“理想”的方向上,根据各种实际因素进行调整而落实到实践中。理论陈述、经验分享、方法归纳,这些东西按照理想了来做是没问题的叭?能否以合适的方式加以吸收并以合适的方式运用在你自己的工作中,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好吗,亲?只要有点什么不错的设计思路,一群无脑产品就会立刻拿来一股脑的哪哪都给用上,这不是设计思路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好吗,亲?

就这样叭,不多聊了,还是那句话,我就是一玩家,我做我喜欢的东西,如果这些文章偏巧能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那再好不过,如果不是这样,我也不会觉得有丝毫遗憾的。正文叭。

移动应用的十项设计原则及小提示 »

有好天气和好梦的周末,简直就是对自己能活下来一周的奖励和鼓舞。我看猫,猫看鸟,鸟在晒太阳,简直像画中的情境,美好总是这么不真实。

本周小译文,偏向于设计意识形态的培养。在我个人看来,阅读资料分为两类,一是具体操作指导性质的,另外就是这种建立思维框架、培养思维模式性质的。这两类文章,我基本上是交替看,交替做译文到这边的样子叭。不多说了,进入正文;今次的图标调皮了。

移动设备与传统桌面设备虽然都被成为“计算设备”,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移动设备的屏幕要小很多,无线网络链接方面会有不稳定,电池续航能力较弱,等等。这份“弱点”清单可以列的很长,但如果你因此认为移动设备就是降级版的计算机,那同样是错误的看法。

实际上,从其他一些角度来观察,移动设备又是比桌面设备更加强大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是更加个人化的设备,它们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让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入互联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它们身上还有传统设备所不具备的很酷的功能,包括GPS、数位罗盘、加速计等等。

所有这些差异都使得移动设备当中的应用程序在界面设计方面存在很多独到之处。我(英文原文作者)基于在自己的workshop中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的十条原则及小提示,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帮助那些还不是非常熟悉这个领域的设计师们建立起一套有实践价值的设计思维框架。

移动应用的成功准则 - 从产品概念到市场推广 »

几天的风风雨雨似乎在这个周日的上午逐渐褪去了,现在整个书房几乎要被阳光铺满了。如果阳光能发出声音,想必满屋子都会是轻盈精巧的小旋律了。

又是一篇我自己非常受用的文章,长是长了点,拿来把译文做掉,分享给大家。特别是后面关于市场推广的部分,我很喜欢;即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这片土地上,仍然希望至少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为大家的生存环境带来一丝正能量。进入正文叭。

多数应用产品会走向失败。残酷的现实甚至让很多不抱希望的设计师和开发者们开始认为,只有运气足够好,才能在App Store当中获得成功。

这种想法就像用来缓解失败痛苦的麻醉剂,其实蛮危险的。痛苦不是坏事,痛苦才有救,才能让人看到问题所在。如果我(英文原文作者)的应用失败了,我会首先在产品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埋怨那些我们控制能力以外的因素。大家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为什么不想想看来自tap tap tapTapbots的家伙们为什么就能一再获得成功呢?

本文所归纳出的"移动应用成功准则",内容涉及产品概念、设计、开发、市场推广这四个方面。必须承认,在现实当中,我们其实很难完美无暇的将这些准则落实到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沿着正确的道路向正确的目标努力前行,你能获得成功的几率将增大很多;我们可以依靠的绝不只有运气。另外,虽然本文当中的相关内容及案例都是以iOS为例的,但其中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平台。

让用户体验设计的前期交付物更加可视化 »

前几天在我的微博里转了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履历光鲜,在大公司时都能力挺强,工作顺风顺水的...笼罩在大公司光环之下,谁都会觉得自己牛逼。所以,请褪掉任何光环和过去的认知,如果你没有尝试过一次从0而起的创业,你的牛逼脆弱而苍白。”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尚未具备真正的创业所需的能力、见解、经验、资源。我想这一认知还算客观务实。不过从来也没有停下在工作之外做些事情,包括beforweb这个博客,还有一些自娱自乐的小项目。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我自己也没有完全了解,但有一点很清楚——相比于平日的工作,这些事可以让自己对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方式方法进行更全面的接触、学习、执行和控制,这是我所要的。

突然意识到再这样念叨下去就要扯远了,还是说正经的叭。本周译文,关于提升设计交付物信息传达能力的话题;之前有些文章也有涉及到这方面。每每看到这样的文章,就会觉得实际工作中那些看似正常正确的事物当中总还是有提升质量和档次的空间;文中的一些做法,觉得叭,可以试试。进入正文我们。

在实际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当中,作为设计师,我们的一些产出在信息呈现方式及沟通效果等方面做的其实不算理想,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用户角色定义、信息架构分析、功能流程规划的文档。怎样将这些交付物打造的直观易懂,使它们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这同样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移动应用的视觉美学 - 谈三款拥有高收入的应用产品 »

“状态不好”这类话,无论自己讲给自己,还是他人讲给你听,其实都会产生一系列极其负面的自我暗示效应。一旦身处这样的效应链当中,想抽身便不那么简单了。

看似没头没脑的开场白,不过似乎在过去的一周里,自己就是纠结于这样的思维当中。终于到了周末,顺便多请了三天的假期,在家休整一下,放下那些会让我“状态不好”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说自己喜欢说的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译文。今次偏向视觉方面,送给所有可爱的视觉小动物。

当前,智能手机的占有率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移动应用市场也在造就着下一代的“科技百万富翁”。苹果的App Store当中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68万个,并且正在以平均每天375个的速度继续增长着。

市场的巨大是毋庸置疑的,到处都有很棒的机会。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成功的移动应用是由什么造就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包括创新的概念、才华横溢的设计、坚实而高效的开发等等。其中,“视觉美学”这个要素通常可以对应用产品的成功以及品牌的塑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以App Store当中三款拥有高收入的应用为例,来看看他们在视觉设计方面都有哪些独到之处。

移动应用设计案例 - 打造初创型产品的用户体验 »

又是天气不错的周末,不冷不热,一年里最舒服的一些时日了叭。感觉自从十一长假结束之后有些东西就变掉了,自己熟悉的很多事情、很多感觉,都像是在头脑里向后退去了一层,要努力去抓才能让它们回来的样子诶。也许只是阳光泛滥了太久的缘故。

好叭。今次的译文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小菜,篇幅简短,实战性强。原文作者,来自Frog的一名交互设计师,讲述了她与朋友在共同设计开发拼车服务Ridejoy的iPhone客户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挑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前戏到这里,进入正文。

Ridejoy拼车服务在Web端上线运营了几个月之后,大家对当前的用户基础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而对于Ridejoy的iPhone应用来说,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网站的移植版本,它所能带来的应该是更符合移动上下文环境的全新用户体验。

基于这样的产品思路,我们识别出了三个关键性的挑战:

  • 怎样鼓励驾车者及搭乘者发布更多的信息?
  • 怎样快速有效的帮助驾车者及搭乘者进行匹配?
  • 怎样促进那些已被匹配的驾车者及搭乘者更有效的完成约定?

精益创业 - 用户体验设计的新包装 »

最近一个多月过还是蛮有料的,读了《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然后参加了公司的精益创业产品集市;读了《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然后作者Marty Cagan过来做了两天的培训,其间也涉及到很多精益方面的话题。记得以前也在微博上念叨过,我很喜欢这种小范畴短时间高密度的信息接收方式,就好像把自己浸泡在营养液里一样。即使无法很快的掌握全部知识,也可以在头脑中培养出思维的惯性。

今天在订阅中读到这样一篇Lean Startup Is Great UX Packaging,涉及精益与UX的话题,也就顺坡下驴的用来做本周译文。篇幅上还算适中;本周也确实有够疲劳,会员卡、预订等几个项目轮番搞,时值周末实在无力做之前“设计师应该了解的iOS应用开发基础知识”那样的长文章了。那么,闲话终了,进入正文。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基本思路及实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用户体验设计圈子中的行家们多年来所讲述和提倡的东西。与过去不同,现在人们终于开始懂得去关注这些了。而所谓的精益用户体验(Lean UX)本身也不是什么新事物;类似于“AJAX”,它们都是对已有概念和技术的一种综合运用方式,这些名字本身更像是“包装”。

企业家或新创公司的创始人一直在为“怎样开发优秀产品”这类问题寻找答案,而我们(UX从业者、研究员、可用性专家们)曾经提供的答案多数都过于复杂了。想想看那些只有我们自己或同行才能听懂的黑话(又称行业术语),譬如可用性测试、用户角色、实境调研、眼动追踪等等。

先了解规则,再寻求创新 - 关于iOS应用界面自定义 »

刚刚在微博中傲娇的赞许了一下iOS 6当中图标形式的Action Sheet。我真心不愿意用九宫格这三个字,好傻。地图用谁家的,能不能用汉语调戏Siri,这类问题我个人来讲不是很关注了,没多大需求;倒是这些交互模式当中的小改变更让我觉得惊喜。

这些改变体现出的设计原则依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针对移动设备特定的使用情境,减少用户对于文字的阅读量(文字按钮的文案)、减小UI元素的排布密集度(文字按钮纵向排布的方式)、充分利用用户对常规应用图标的辨识和记忆能力(邮件 、信息、微博)等等blahblah...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摆在那里,有多少设计师能真正把它吃透呢?不想代表任何人,至少我觉得自己远远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

Xcode正在更新,不知所谓的“SDKs for OS X 10.8 Moutain Lion and iOS 6”当中是否包含制作新模式Action Sheet的方式,希望可以喽;就算不会去做iOS 6 only的应用,看到这样的变化及相应的原生制作方法一点点出现,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蛮巧的这个话题与今次选定要做的小译文契合在了一起,多棒的一天。原文当中的一些铺垫就不做过来了,大意是作者的一些朋友把iPhone应用设计想的太简单,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业务、市场一类事情上面,却忽略了设备自身属性所导致的交互模式方面的一些特定问题,致使产品自身在细节设计当中具有硬伤blahblah...我们跳过前戏吧,想必看过日本动作片的同学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大家都可以理解喽。进入正文。

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做好的五件事 »

一大早又梦到了南开中学。一如既往的回到那里见了老朋友,然后一起去后街淘打口磁带和杂志。梦境中的情节没有让当时的自己感到哪怕一点点的时空穿越,只觉得一切都很真实而正常,反倒是醒来之后感到眼前这一切有些突兀,空白了几秒才想起自己正躺在哪里。

静的几乎连小猫睡觉时喘息的声音都能听的到。把这篇译文放上来,然后去放放空。回头看看一直以来做的内容,似乎能够发现自己所走的路径,也能够回忆起在某些时间段内发生了什么,导致自己关注的方向产生了怎样的微调,blah blah...没有欲望多说什么,觉得什么东西关闭掉了的样子。进入正文吧,小小的一篇东西。

谁都会画线框图。当我(英文原文作者)的朋友们谈到自己的产品idea时,我会鼓励他们拿起纸和笔,通过草图来交流想法。他们觉得这种做法很棒,可以帮他们把头脑中的想法落实到实际当中。

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并不是由画线框图的能力所造就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怎样处理回馈信息,怎样验证想法,他们懂得做调研和迭代。他们知道草图和线框原型只是整个设计流程当中的一小部分,它们是调研工作的结论产出,是用来做沟通的信息载体;它们有可能被放到演示文档当中供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也有可能以高保真或纸面原型的形式被用作可用性测试。

iOS Wow体验 - 第八章 - 易用性与自动化技术 »

本文是《iOS Wow Factor:Apps and UX Design Techniques for iPhone and iPad》第八章译文精选,也是全书译文的最后一篇。上一篇:Wow体验 - 第七章 - 操作图例与触屏人机工学

关于本套译文分享的详情及目录结构,请参考iOS Wow体验 - 译文分享说明

全文由C7210自发翻译(编译),并首发于Beforweb.com,如需转载,请注明译者及出处信息。英文原书版权由Apress所有,中文引进版的版权由相关出版社所有。

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动化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了用户体验设计的领域当中。这个概念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会向用户隐藏一些复杂功能逻辑与操作流程,使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任务本身,从而令产品更加易用。

在本章当中,我们将了解一些自动化的基本知识与相关设计准则,看看怎样将自动化技术方案整合到产品的用户体验框架当中,期间需要注意哪些常见的问题。

Pages